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5月23日,2023级神木煤化工订单班60名学生在学校负责人、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等10名教师的带领下,走进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实践活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汲取精神力量。

沉浸式感知:触摸黄河文明的时空脉络
上午,全体人员在博物馆前整装集合,跟随讲解员分批走进五个主题展厅。从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沙盘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物,从大禹治水的传说浮雕到明清治河的文献典籍,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黄河作为“母亲河”的壮丽史诗。在“新时代生态保护成就展”板块,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直观看到陕西在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思政课开讲:在历史纵深中领悟使命担当
参观结束后,学校思政教师以“从女子治沙连的故事中看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为主题在博物馆内现场授课。在毛乌素沙漠南缘,一支由54名平均年龄18岁的姑娘组成的“女子治沙连”,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在荒漠中织就绿色传奇。她们的故事,深刻诠释着中国精神的三重维度:一是“誓把黄沙变绿洲”的奋斗精神。二是“一代接着一代干 的传承精神。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创新精神。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女子治沙连用青春和汗水证明:中国精神,是永不言弃的奋斗底色,是生生不息的传承基因,更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
紧接着,全体人员聆听了“黄河之畔定乾坤:佳县神泉堡与中国革命战略转折的历史密码”主题党课。佳县神泉堡,这个坐落于黄河之畔的陕北小山村,在1947年成为中国革命走向战略转折的关键坐标。1947年8月,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至此,在窑洞油灯下写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首次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口号,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这里蕴含着革命转折的三重历史密码:其一,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路线密码,中央机关在此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将人民战争的伟力汇聚成革命洪流;其二,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战略密码,面对国民党军重点进攻,以灵活转战牵制敌军,在运动中谋篇布局;其三,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密码,在艰苦环境中坚定理想信念,以“窑洞对”的清醒思考破解历史周期率,为新中国诞生奠定思想根基。

返程话感悟:让思政教育落地生根
傍晚,实践活动在返程的大巴车上掀起新的热潮。学生们自发分享参观心得,“看到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我更加明白专业学习要立足实际需求”“黄河的‘几字弯’就像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要做挺直脊梁的新时代青年”……一句句真挚的感悟,折射出思政教育的实效。 此次活动是学校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行走的课堂”将黄河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让学生在历史浸润中增强文化认同,在专业关联中明确责任使命。后续,学校将继续以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为载体,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工匠。